7 _+ w: \* V5 U* I N所以有一个关键问题:如果这种模式跨过了临界点,会不会再出现反转?还是说,在你设想的路径中,这其实是一条单向通道,一旦打开就不会逆转?/ X/ {, {9 r( V r$ N
4 A8 z* x, M$ `" c7 f' t- X Vlad:是的,很难预测最终会走向哪一步。我的看法是,在加密领域,最大的问题在于:我们一直没被允许把加密资产真正连接到公司、股权,或者我称之为「具备基本效用」的东西上。, k2 I$ i, j. V- D ^2 _2 E
" Y6 Q4 n+ f; ~! u3 c. X$ T( K2 C7 i结果就是,因为缺乏这种连接,市场活动大量流向了 meme 币。它们之所以流行,正是因为和真实效用脱节,而这种东西却恰恰是被允许的。5 [/ p6 N3 V( J" o O8 ^8 c
/ h2 o7 B M1 `0 c, P+ Q3 w/ |8 D7 |4 r与此同时,大家又不断强调「投资者保护」,说要避免投资者做出糟糕的决定、亏钱。可现实却是:你可以随心所欲买 meme 币,但 OpenAI 和 SpaceX 却被认定为风险过高。这在我看来非常荒谬,可能也是一种非预期的结果。 9 n2 U9 i _) e1 | N0 K3 G ! s% v! E. Z9 c4 M4 Z& x CTarun:既然提到了可及性受限,我想问你怎么看 数字资产类的「财政公司(digital asset treasury companies)」? # A- G! o1 Z& W- d( k0 M9 r9 f. l5 r! D
它们有点像你刚才说的混合体:这些载体本身不是传统公司,但它们把一些资产打包,再让你以股票的形式买入。另外,私企股权其实也出现过类似工具,比如封闭式基金(closed-end fund),说自己持有一堆 Stripe 的股票。如果你买了他们的 ETF,就等于间接持有了 Stripe 的股份。这种「打包(wrapper)」类的产品最近一年增长很快。你怎么看这种奇怪的金融工具?$ t# y3 t1 ?' h: q
8 F2 v- E; z4 F1 S Vlad:我不想针对具体投资标的评论太多,但我可以说:我相信自由市场。 8 c; j' z) v# Y9 h ! Y" x8 U) \7 e. M% S如果有人合法合规地挂牌发行一种股票、某类金融工具,甚至加密货币,我认为原则上就应该向散户开放。自由市场的美妙之处就在于:让市场自己决定。如果某个产品真的对消费者有吸引力,时间久了,基本面会显现出来,市场自然会给出答案。所以我不会去逐一做「看多还是看空」的分析,不管是 Treasury 公司,还是封闭式基金、开放式基金。7 G% \/ H% d. g" \: D% p; A
3 X5 f, h/ A3 W* P, ^
对我来说,我们的目标就是让用户能接触所有类型的金融资产和交易。我们认为 Robinhood 可以成为那个既安全合规、又有良好用户体验,同时还能保持低成本的平台。所以无论是什么资产,我们都有机会把它们带进来。 " }8 j) C ~8 b% m5 D+ i$ \; t H9 H% i# T* L( v7 BHaseeb:看来我们还是没法让你正面聊「数字资产 Treasury」这个话题,那也没关系。 ) e9 }- U) r" P3 | " r$ V! c& n8 V/ e9 M% w1 o9 H但这里有个有趣的现象:Robinhood 过去基本就是一个交易美国股票的平台。而在过去几年里,你们越来越多的营收和利润其实来自加密业务。与此同时,你们最大的竞争对手之一 Coinbase,过去是纯加密业务,现在却开始谈要增加股票交易——几乎是一种「交叉演化」。 . |8 @) b" V; { ! j/ ~, A2 n* c8 a' _- y5 i这会不会说明,随着千禧一代、Z 世代、甚至 Alpha 世代的成长,他们未来的交易场所,都会越来越像是加密与传统金融的融合体? - u& ?+ _/ Z0 P) R0 t t/ B 3 H X, w% k M你怎么看 Robinhood 在这个转变中的定位?我猜当初你们也没想到加密会在业务中增长得这么快吧?随着这部分业务的比例上升,你对 Robinhood 的认知和定位有没有发生改变? & _1 ~+ Y5 D9 v7 I# V' `# o& n" q( | Vlad:我认为 Robinhood 的基本论点其实没变。我们的目标一直是成为一款金融超级应用(financial super app),帮助用户满足所有的金融需求:托管任何资产、进行任何金融交易。/ P$ @. e2 S; l u
j, t F% Q2 i* d
当然,就像你说的,加密在我们业务中的占比已经非常显著。上个季度,我们的营收接近 10 亿美元,其中 加密业务占比大约 20%–30%。随着加密技术越来越像基础设施,以及 Robinhood 的业务逐渐全球化,我觉得传统金融和加密的边界会越来越模糊。1 ?/ C+ L- W$ s/ a7 E
! e: u. u$ E! U( k% f. V事实上,我们是用形式化方式完成的。你刚才提到 Lean 定理证明器,我们确实用它来生成形式化证明。这意味着结果不需要人类手动验证,只要把它输入 Lean 内核,系统就会逐步检查每一步证明是否正确。 * p2 s# n' R# s- V! g : I [1 l# h1 q) R& l8 C& I ^接下来你可能会问:这有什么应用场景?我们称之为「数学超级智能(mathematical superintelligence)」。2 M6 {8 y+ @% p% K
2 j# _# w) i2 c! a5 G它的意义在于,AI 不仅能生成答案,还能在非常高的标准下验证答案的正确性。想想现在 AI 已经在大量生成代码。高级软件工程师的工作,正在从「写代码」转变为「验证 AI 写的代码」。如果是前端 UI,还比较容易验证,你可以肉眼确认是否符合设计规范。但如果是后端系统,或者智能合约,尤其在失败可能导致数亿美元损失的场景下,人类必须严格验证。 + O/ }( e) N" d* m J( K 0 ?6 ~% ]5 T8 J' M; L& ^+ A. `这就创造了一个 形式化验证的市场。所以我们对这件事很兴奋。我认为它的应用不仅限于数学,还会扩展到所有软件,甚至硬件。; Y2 C- F0 S+ L; w3 s
$ m$ {$ s7 Y' X+ L: J& v" g2 d- A$ c Haseeb:所以你认为,这是一条更好的路径,能比像 Anthropic 那样的路线更快构建出「软件工程代理」。你觉得:以定理证明和数学作为基础,是实现真正 AGI 的必要前提。: e) @7 m# j, R
- n) o, s4 `) o- T Vlad:我认为这不仅是更好的路径,而且是不可避免的。因为在一个 AI 大量生成内容的世界里,这些产出已经多到人类根本看不完,我们需要一种新的方式来保证它们是正确的。 % n' C1 @! o. j$ C, o4 c2 m+ @, o8 X5 ^1 S
这里有两点:我们必须确保结果是正确的;它甚至不需要用人类能直接读懂的语言来表达,因为人类已经不会逐行去看了。所以,整个底层逻辑会发生变化。问题变成:我们要怎样才能快速验证 AI 的结果是否符合预期,而不用一行一行去人工核对。9 B' |" R0 e4 ~. I' _: ~
+ ]: ^" {! g3 T" K3 Y$ I' u Tarun:我有两个相关的问题。第一个算是对形式化验证的一种美学批评。% ^2 H4 Y7 o4 F d; q; s' i& v4 u
e i) v5 N w& \# Z9 a你当年从大学辍学,却深度参与数学研究,可能就是因为被某些证明的美感吸引了。对我来说也是一样——有些定理的证明简洁优雅,让人觉得极其美妙。而数学一直以来都有一种张力:形式化计算和美学直觉之间很难共存。) M' U) s% `8 }: p- B" F- h6 ~/ H
1 b* e7 g6 d* d* q, H8 }
Lean 生成的证明,可能会像「四色定理」的计算机证明一样——极其冗长、不美观,相比之下,人类的间接证明更优雅。你怎么看待这种情况?要如何保留数学的美感? 6 _$ P8 F( w& b! m) C 1 n) z! F3 j- G) [: N) j4 wVlad:你看过 Aristotle 在 Lean 中生成的证明吗?: g# D5 {: o+ L# X: Z, g
7 W" i! _% t4 A* x7 n' V8 p$ y Tarun:我看过一两个,但没看过完整的合集。: z) \$ D3 t, [- H
% m* d. [( W& t4 DVlad:其实我觉得它们很美。而且,把 Lean 证明转换成自然语言,难度并不大,几乎可以机械化完成。3 K/ U( y8 H D/ c! ^3 ~- M. J& i
; M; O) v" ?5 N
因为 Lean 的函数和定义都有描述,可以很容易地从高度形式化的细节,转换成更具描述性的英文叙述。我觉得这也是 Lean 相对以往形式化语言更容易使用的地方,这也是它不仅在 AI 领域受到欢迎,也在数学家中流行起来的原因。0 W: t& Y3 Y1 T" X; o
$ o6 k0 u x5 `: o) n X+ Y另一方面,反过来就很难了。把非形式化的证明转化为形式化证明是非常耗费精力的工作。目前在英国帝国理工学院,教授 Kevin Buzzard 正在主导一个大型计划,要把费马大定理完全形式化。这是一个庞大的工程,需要数百名数学家、持续数年,才能手工完成。通过这种对比,你就能看出两者难度的差别。& u+ ~' K( L3 }, Z0 w8 K
2 z8 ]5 o8 a4 ~+ b- u, S+ GTarun:我最后一个问题是:除了千禧年难题(Millennium Prize Problems),你希望 Aristotle 或它的后继模型去解决什么问题?2 `0 }1 T: @5 v$ C( C) T3 O% [ . k2 s' r8 |9 s! D1 R2 T7 O$ U
千禧年难题太显而易见了,比如黎曼猜想、P=NP 这些,大家都在讨论。但你有没有什么「个人的执念问题」?如果它被解决了,你会觉得「好,这就是我最大的成就」。 6 k R3 s. h' g g8 h* X7 f9 S/ o( a3 n+ x, j$ P1 h Vlad:好,那就不说黎曼猜想了。 ' X; A, m! F' N& o ' u0 H5 U5 }: [- g* p4 t0 l1 H- kTarun:对,那太显而易见了。" a* P( M( Q3 |; p; g3 X
4 s7 E/ P- z) w. m6 IVlad:但其实我还是挺喜欢黎曼猜想的(笑)。如果换一个例子,我觉得做一个「善意版的 HAL 9000」会很酷。我很想打造一个航天器的逻辑核心和控制中心,当然前提是它不会像电影里那样失控、自己起飞。( E* q' x" U' L! f! ^9 z& Q
7 M. r* D& |' d1 F) y( A8 X Haseeb:呃……你确定这是你想告诉大家的例子吗? 1 O7 }* d! i% }7 f7 _ % D; \+ w8 g, h$ L& L% A- eVlad:(笑)对,我的意思是要一个可以形式化验证的航天器控制系统。一个真正「善意的 AI」。我们确实需要一个可靠的控制核心。我觉得最初的目标确实是分开的,但现在开始出现重叠。比如 智能合约验证。. y! q7 V' w, a m4 m% U$ X