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 f0 J+ T& m1 i 7 R9 c7 h: c- [- @& g $ G) ]( A/ Q+ }' `8 q T归根结底,这种溢价反映了 Layer 1 的广泛原生代币实用性、生态系统协调能力以及长期扩展性。此外,随着费用规模的增长,这些网络的市值通常会呈现出不成比例的增长——这表明投资者不仅考虑了当前的使用情况,还考虑了未来的潜力和复合网络效应。 + V( h6 V7 I, }# D 6 F! e# k5 \1 z& X! U , Y }' l. e1 Y$ H( Z$ b$ ~# y! M5 e4 A# _& `5 A, t5 w
这种分层飞轮机制——从基础设施采用到生态系统增长——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 Layer 1 的估值始终高于去中心化应用(dApps),即使两者的底层性能指标看似相近。3 d1 r s( I# E" K% \9 C
3 t& a7 o) D% t# h9 s/ }
- x3 x( y1 R0 ]8 G, y! _6 S
# J+ i$ I$ }9 j- r( X D$ H% W这与股票市场区分平台与产品的方式如出一辙。像 AWS、微软 Azure、苹果的 App Store 或 Meta 的开发者生态这样的基础设施公司不仅仅是服务提供商,它们是生态系统。这些平台让数千名开发者和企业能够构建、扩展并相互协作。投资者赋予这些公司更高的估值倍数,不仅是为了当前的收入,更是为了支持未来新兴用例、网络效应和规模经济的潜力。相比之下,即使是高度盈利的软件即服务(SaaS)工具或小众服务,也很难获得相同的估值溢价——因为它们的增长受到有限的 API 可组合性和狭窄的实用性的限制。5 Y& u1 A) t2 @+ Y' i( }! z- H
% C& `6 ~' e3 f v; a7 [如今,这种模式也正在大型语言模型(LLM)提供商之间上演。多数厂商争相将自己定位为 AI 应用的基础设施,而非简单的聊天机器人。每个人都想成为 AWS,而不是 Mailchimp。 ! p' b5 H" x$ S: K9 Z # I9 r* H$ s2 e2 R ! Y4 F% q9 ]/ F' G- b' m9 F; }0 p " a7 s: g+ S w% L. K; e% v- y加密领域的 Layer 1 遵循类似的逻辑。它们不仅仅是区块链,而是去中心化计算和状态同步的协调层。它们支持广泛的可组合应用和资产,其原生代币通过底层活动积累价值:如 Gas 费、质押、MEV 等累积价值。更重要的是,这些代币还充当激励开发者和用户的机制。Layer 1 受益于自我强化的循环——在用户、开发者、流动性和代币需求之间形成互动,同时支持跨行业的垂直和水平扩展。 8 r4 d6 c2 ?5 P. e8 c; ]5 q1 a$ d ( z) p8 `; `5 U5 a% ^. m/ p6 ?- T$ K! X& n! R5 S4 K9 `
3 L4 M0 \+ \+ J1 K8 {相比之下,大多数协议并非基础设施,而是单一功能的产品。因此,增加验证者集(Validator Set)并不能让它们成为 Layer 1——只是通过给产品披上基础设施的外衣来为更高估值寻找理由。6 G1 U! q2 w. R7 y6 L
P- n3 Y3 J2 @' ?
6 Q: }- c' A C7 k' b% d4 F
1 }* X- ]- E0 A1 O! \) e {" H
这正是应用链(Appchain)趋势出现的背景。应用链将应用、协议逻辑和结算层整合为一个垂直集成的技术栈,承诺更好的费用捕获、用户体验以及「主权性」。在少数案例中——比如 Hyperliquid——这些承诺得以兑现。通过掌控完整技术栈,Hyperliquid 实现了快速执行、卓越的用户体验以及显著的费用生成——且无需依赖代币激励。开发者甚至可以在其底层 Layer 1 上部署 dApps,利用其高性能去中心化交易所的基础设施。尽管其范围仍然较窄,但它展现了某种程度上的更广泛扩展潜力。 $ G$ ]; B- U/ l8 ?# x8 Y) X) H7 P* v3 t2 b
0 K6 }1 |0 Z. f, S+ j3 v1 n ' L7 O- Y# j7 L( A) S然而,大多数应用链不过是试图通过重新包装协议来换个身份,它们既缺乏实际使用,也没有深厚的生态系统支持。这些项目常常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:既试图构建基础设施,又想打造产品,但往往缺乏足够的资本或团队来做好其中任何一项。最终结果是一个模糊的混合体——既不像一个高性能的 Layer 1,也无法成为定义类别的去中心化应用。3 }! Y' z4 y1 q4 K& W6 L; f
; e9 [7 ?) L: q" Y " h. Z5 l9 Y; J$ n! m0 n6 ~9 [7 K e8 I+ C
这样的情况我们并非第一次见到。一个拥有酷炫用户界面的机器人顾问(Robo-Advisor),本质上仍然是财富管理服务;一个开放 API 的银行,依然是以资产负债表为核心的业务;一个拥有精致应用的共享办公公司,归根结底还是在租赁办公空间。最终,随着市场热度消退,资本会重新评估这些项目的价值。 2 U( |$ d. E* F9 @4 w2 c& a 1 k9 H4 @' [: y1 s1 Y3 E8 `3 s: p( g9 w, g& c& F0 d
6 w i$ D5 c1 r# VRWA 协议如今也陷入了相同的陷阱。许多协议试图将自己定位为代币化金融的基础设施,但却缺乏与现有 Layer 1 的实质性差异,也没有可持续的用户采用。充其量,它们只是垂直整合的产品,缺乏对独立结算层的真正需求。更糟糕的是,大多数协议在其核心用例中尚未实现产品与市场的匹配(Product-Market Fit)。它们只是附加基础设施功能,并依赖夸大的叙事,希望以此支撑其经济模型无法支持的高估值。 , z t- M) r' P- c @0 Z5 Z. T3 b4 l0 T) [5 {0 ?* M' i
$ _5 ?7 B- i s2 g( K1 j8 ]6 o, b* C; ~
那么,未来的出路是什么?9 H6 k5 z: y( {6 T
5 B# C1 y" Z% r6 V+ e 5 L( F4 y6 H5 F) \3 `; W% G6 i 0 J) E/ C9 o! S7 Z' M7 q答案并不是伪装成基础设施,而是明确自身作为产品或服务的定位,并将其做到极致。如果你的协议能够解决真实问题并推动显著的总锁仓量增长,这就是一个坚实的基础。但仅靠 TVL 并不足以让你成为成功的应用链。 A. n/ m! D6 } S0 p' J6 P6 z( \# w" Q $ x8 B3 J. `8 P2 B% x/ g8 J7 ?& G7 D' R- O5 t& d- a( s" {1 q t3 R5 I
. j! q0 o5 |/ { E( H5 x6 o
真正重要的是实际的经济活动:能够推动可持续费用生成、用户留存,并为原生代币带来明确价值积累的总锁仓量。此外,如果开发者选择基于你的协议进行构建是因为它确实有用,而不是因为它声称自己是基础设施,那么市场自然会给予回报。平台地位是靠实力赢得的,而不是靠自我宣称。8 c+ O' Q. X* X& H/ ~